做假工资是 违法行为,可能涉及多种法律责任,具体后果取决于行为人的目的、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以下是相关法律规定及可能面临的后果:
行政处罚
用人单位刻意制造虚假工资表或虚假考勤记录,隐瞒劳动者实际执行的工时制度及加班情况,劳动部门查实后,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并对单位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刑事责任
制作假工资表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
如果利用虚假工资表套取公司资金,将单位财务占为己有,可能涉嫌职务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
以辞退员工为由制作假工资条,可能涉嫌伪证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员工做假工资表,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赔偿因虚假工资表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如果数额特别巨大,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其他后果
公司让员工造假需要负法律责任,伪造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老板做假工资可能会涉嫌刑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做假工资不仅会导致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还可能面临刑事追究。建议用人单位和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工资支付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相关文章:
房产中介自媒体乱象亟待整治04-15
开展反诈活动 现场为居民止损5万元养老金04-13
“杀洋盘”瞄准外国人,9人因诈骗获刑04-13
村民卢某某,祭祀烧纸引发山火被刑拘03-29
成都5岁女童在小区遭轿车辗压身亡案车主一审获刑10个月 家属:将上诉并起诉特斯拉03-28
严打上市公司犯罪,公安部公布5起典型案例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