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力量源泉。面对人口规模大、密度高、流动性强的复杂社会治理环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力量、夯实法治根基,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以党建引领强基固本,激活治理“红色引擎”。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在于激发群众自主性,而党建引领正是唤醒内生动力的“第一引擎”。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健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党组织向物流园区、电商平台等新兴领域延伸,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要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三下沉”,主动深入一线了解群众需求,通过“屋场恳谈”“网格走访”等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总结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精准施策,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的坚强堡垒。
以群众自治汇聚合力,绘就共治“同心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才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在凝聚群众、发动群众中激发治理活力。要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完善民主协商、诉求反馈、矛盾调处平台,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要以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程普惠共享,以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赢得群众信任。要创新自治载体,培育“乡贤理事会”“社区议事厅”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群众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中实现自我管理,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生态。
以法治诚信筑牢根基,涵养治理“源头活水”。“法治和诚信是社会治理的两翼”。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以诚信建设涵养社会文明。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针对重点领域建立“动态监测,分类处置,长效治理”闭环体系,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深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失信惩戒等手段,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价值导向。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培育“法律明白人”“诚信示范户”,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群众自觉,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根基。
(作者:江华瑶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王俊彦)
相关文章:
抓住保持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05-23
信长星在无锡调研05-21
阳信县信城街道:加强信访法治宣传,提高依法信访理念05-21
如何让科学副校长有“名”更有“实”?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