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戏剧之乡 长乐未央丨文武五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4:08:00    

五华旧称长乐。两汉时期,属龙川县地,晋朝属兴宁县地;南齐废兴宁设齐昌,为齐昌县地,梁陈间废齐昌复兴宁,仍为兴宁县地。直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置长乐县。950余年间,五华博采闽赣鄂地方小戏之长,融贯于心;依托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传旧布新,成就“广东省戏剧之乡”。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和形成经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到隋唐戏弄、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直至形成元杂剧、明传奇两座绕不过去的高峰。清代,地方戏蓬勃发展,与昆曲一较高下,出现“花部”“雅部”之争。

明清以降,五华既将木偶戏这一特殊戏曲样式发扬,又在采茶戏、花朝戏等小戏上变化,乃至广东汉剧中亦有五华一脉。放在中国戏剧史中考察,五华戏剧并未处主干序列,然“花部”余枝亦别有韵味:客家话成为戏剧语言,唱腔吸收广东汉乐、客家山歌等元素,同源异流使五华戏剧成为中原文化流播岭南、深植乡野的有力见证。如今,提线木偶有《智取大名府》,采茶戏有《月照城乡》等精品剧目支撑,五华戏剧大观园愈加芬芳。

当此之时,不妨道一句:不到五华,怎知春色如许!

大型提线木偶传统剧《金鳞记》。受访者供图

地方小戏 根植乡野

广东究竟有多少地方戏剧种?因戏剧观念、统计标准不同,往往莫衷一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倪彩霞《广东地方戏剧种界定及辨析》打破过去戏曲剧种统计将木偶戏、皮影戏排除在外的做法,认为如今广东实际上拥有16个地方戏剧种,分别是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梅县山歌剧、粤北以及封开采茶戏、乐昌花鼓戏、贵儿戏、陆丰竹马戏、廉江石角傩戏、广东木偶戏、陆丰皮影戏。其中,木偶戏又包括杖头、布袋、提线、铁枝木偶戏以及粤西白戏。

就五华而言,国家级非遗五华提线木偶、省级非遗采茶戏各擅胜场,另有花朝戏、五华汉剧等点缀其间。多剧种共生的同时,专业与业余互补。不仅拥有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和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两个专业剧团,而且业余剧团(文艺队)多达49个,遍布全县各镇,从事戏剧的演职人员有800多人。现就各剧种在五华的发展历程作简要回溯,提线木偶、采茶戏下有专篇论述,在此先按下不表。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源于湖北,在清朝乾隆末年流入粤东潮汕地区,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光绪年间,由潮汕汉剧班传入五华。《五华县志》记载:第一个汉剧班是安流洑溪富豪胡文卿(阿彩)独家组办的“添福寿”戏班,有50多名演职员,多数从潮汕汉剧班雇请,主要在五华、河婆、陆丰和兴梅一带演出。经三年,演至江西赣州时散伙。此后只有业余汉剧班时有活动。

20世纪30年代,又活跃起来。较出色的有安流荣华剧社和应华剧社。每个戏班15至20人,多半是木偶戏班转行。上演剧目有《三顾茅庐》《空城计》《刘备过江招亲》《宋江杀惜》等20多个。五华汉剧队伍小,易深入山区,演唱采用客家话,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安流民间组成华新汉剧团,演职员30多人,上演剧目有《双双配》《补缸》等。1957年9月并入县办专业剧团——五华民间艺术实验剧团。

客观而言,广东汉剧虽有五华一脉,且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仙花等亦是从五华走出,但如今多依靠提线木偶戏承续五华汉剧余脉,以木偶之口展现汉乐的朴实淳厚、高昂悲壮。

花朝戏是从道教法事“奉朝”演变发展而成。五华县花朝戏老艺人李四曾回忆,清末,余三师从福建迁入五华县梅林金坑定居,花朝戏随之传入,后不断吸收民间音乐、舞蹈,以当地民歌、小调演唱,逐渐演变成为戏曲,并发展出扇子花功等技艺,其行当分为生、旦、丑,较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婚姻。其后,花朝戏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五华、紫金、揭西、陆丰等客属地区竞相雇请花朝戏班演出。截至20世纪40年代,在紫金流传甚广,全县已有10多个花朝戏班组,而五华则仅剩李四一个班。但当时的艺术质量,终以李四花朝班为优。

《五华文史》花朝戏一篇作者曾中认为,花朝戏发祥于五华,却在五华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五华县北半县有采茶戏、竹马班活动,南半县有众多而又声名颇著的木偶汉剧班占领了地盘的缘故。

此外,五华又有五句板、竹马舞、春牛舞、锣花舞等民间艺术。王国维《戏曲考原》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按此标准,竹马舞、春牛舞、锣花舞等,其表演以集体舞蹈为主,尽管部分动作具有叙事性,但缺乏固定角色与连贯情节,仍属于民间舞蹈。五句板是流行于五华的说唱艺术,又称“竹板歌”。以7个字为一句,讲究平仄音韵,有应景而歌的短篇散唱,有几百首一韵到尾的长篇大作,也有命题对驳、问答唱和,其腔调有平板、吊腔、哭板等,五句板实属曲艺范畴。

闽赣等地的地方戏能够在五华落地生根,一方面与人口播迁有关,有学人考察五华姓氏族谱,认为客家人迁至五华时间是从宋末开始,而以元末明初为多。有直接从赣、闽迁来的,有从赣、闽先迁至梅州、惠州,再移到五华的。另一方面,梅石宫醮会、彩旗岭重阳庆典等众多民俗活动成为滋养戏剧的土壤。几百年来,五华各地的迎神赛会除游神、赛歌会、商品交换等内容外,多搭棚公演大戏,聘请的戏班以五华的木偶戏林华堂、彩华香戏班为主,间或有白字戏、潮剧、汉剧、粤剧等。虽时移世易,但富于生活力的地方戏剧保留至今,并推陈出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中原文化流播岭南、深植乡野的有力见证。

悬丝绝艺 翻新出奇

木偶戏,古代文献中多称“傀儡戏”“悬丝戏”,是民间曲艺与杂技的综合艺术。侯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详细梳理其源流:木偶戏脱胎于古代丧祭仪式中的“俑”。汉代,以木偶为主的表演开始出现在宴会中用于娱乐。唐代,木偶戏初步发展,出现郭公戏、提线木偶戏和盘铃傀儡。宋元时代,中国木偶戏走向兴盛。城市里,木偶戏的种类增加,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以及鲜为人知的清乐傀儡、全场傀儡;表演形式不拘一格,能够讲史、唱崖词、作杂剧;表演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以及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乡村中,有在社日和庄稼丰收时候搬演木偶戏的风俗,目的是驱邪禳灾、祈求幸福平安。明清时代,随着地方戏的兴盛,木偶戏在民间“遍地开花”,如陕西、山西、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区都出现风格各异的地方木偶戏流派。

1954年出版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提到:明朝初年,闽西木偶戏已传入粤东。据载,旧时木偶戏与汉剧、潮剧在同一个地方演对台戏,人戏班都要到木偶戏台上拜木偶老爷。每晚开场演出,若木偶戏没有开场,其他戏不敢响锣开场。木偶戏班未歇锣,其他的戏班不敢先收场。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说:“古时木偶在丧祭中扮演重要角色,老辈人认为它能沟通天地,可驱邪、保平安,视木偶为戏神。”

五华县提线木偶戏《沙家浜·智斗》剧照。受访者供图

提线木偶戏一般轻装简载,舞台小、演员少,在街头巷角、山坡田野、门坪广场架起露天木棚舞台就可演出,且包场经费低廉,因此,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神诞、庙会必请木偶戏班演出几天。木偶戏艺人多数半农半艺,在农闲时演戏,农忙时回家种田。清末民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如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彩华香、俱乐园、同乐园、江东剧社等,演出十分活跃,足迹遍布五华乡镇农村和揭阳、陆丰、丰顺、海丰、紫金以及潮州、汕头等地。

广东木偶戏包括杖头、布袋、提线、铁枝木偶戏以及粤西白戏等。李浩认为,提线木偶在五华落地生根,具有历史偶然性,是一种市场选择。毕竟一物有别于他物,才会有受众。当时,五华木偶戏班要数安流蓝塘的林华堂最为出色,其闻名于兴梅、潮汕、赣南等地。

林华堂由木偶艺人李观林组办,有固定戏班4个,其木偶制作、戏服、道具比其他戏班更为别致,音乐和唱腔借鉴客家山歌、五句板等,多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诙谐有趣。演出阵容以李观林及其子孙、叔侄为主,固定聘请有名的木偶艺人为台柱。20世纪30年代初,林华堂木偶班应华侨邀请,前往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演出4年之久,深受东南亚客家籍华侨华人赞誉。

20世纪40年代,城乡经济凋敝,五华县内木偶戏班纷纷解散,濒于绝境。1951年,五华县木偶剧团组建,以林华堂、新华堂艺术骨干为主,并吸收新的文艺工作者。新老艺人通力合作,不仅整理传统剧目,移植、改编、创作现代剧目,而且改进操纵线板、线路安装、表演手法,使得木偶的头、腰、腿、手,乃至手腕、手指的关节以及眼、鼻、嘴、耳等均能驱使自如,可表演耍蛇、舞狮、耍葫芦、射箭、拔剑、舞双枪、吹笛、吹唢呐、打花鼓、拉弦弹琴、梳头、纺纱、甩发、拨扇等特技,每每令人拍案叫绝。

1970年,剧团再度解散。1971年春,叶剑英元帅回梅州视察,询问得知五华提线木偶戏境况,在其关怀下,剧团于次年复办。随后,李新贤、魏明华、钟广新、钟远香等一批传承人加入。邀请泉州提线木偶大师谢祯祥“传经送宝”的同时,五华县木偶剧团亦选送学员到泉州市木偶剧团深造。2012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五华县木偶剧团转制为公益一类性质的事业单位——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承担着保护传承研究展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的重要任务。

作为广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提线木偶戏,直至今日,五华木偶戏仍活跃在水寨、安流、转水、梅林、棉洋、周江等10余个乡镇。“提线木偶在五华从来没有中断过。”谈及五华提线木偶存续,李浩认为,一则关键人物在重要关头起到关键作用,另则一批人才始终坚守,翻新出奇,传承悬丝绝艺。

在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内,孙悟空着虎皮裙、执金箍棒,法海身披袈裟、手握禅杖。各色木偶活灵活现,今古传奇纷至沓来。五华提线木偶形体高大,与浙江、福建的木偶相比,身躯高出四分之一。“观众喜欢高大的木偶,因为一目了然。但木偶重量增加,表演起来就吃力些。”李浩提及,木偶头的制作专业性强,老艺人有情怀、有功底,钻研雕刻技艺、粉彩工艺以及美工、艺术设计等。如今,木偶戏演员未必会制作木偶头,但必定会做身躯。不懂得装线,安装活动关节等制作技艺,如何能够将手下兵马驱使自如?

五华木偶牵线极为繁复。每个木偶安装3条硬线,一为背线,用于固定全身并能使偶人弯腰突胸;另两条为装于两耳的耳线,用于固定头部并使之能左右转动、上下仰俯。再是在手脚每个关节安装软线,并根据动作表演需要增加线点,一般都系有16条甚至多达20余条纤细悬丝,以便于复杂多变的表演。提线木偶的牵线会集中到一块勾排上,演员通过攥着勾排操纵木偶。“握勾排的手法,决定木偶动作完成程度。”李浩告诉记者,近年来,剧团骨干取经于泉州,学习操作线规。与梅县、大埔等地相比,表演手法更为灵活。

五华木偶戏按角色行当可分为公、婆、净、生、旦、丑,演出的木偶剧目以传本戏和耍戏为主,又有童话剧、寓言剧、现代剧等。在李浩看来,“五华提线木偶与泉州同宗同源,只是唱腔有所区别。五华提线木偶多唱汉调,间有客家山歌、采茶小调,对白习用客家方言。”

近年,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创排大戏《智取大名府》。 受访者供图

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至今保存着20多出传统剧目和众多小戏、小节目,较出名的有汉剧《金鳞记》《水漫金山》等,现代小戏《沙家浜·智斗》《少年李惠堂》等,以及木偶书法、茶艺、舞蹈、民乐合奏等小节目,近年更是创排时长90分钟的大戏《智取大名府》。“判断一个剧团是否健康的标准,便是能否演出大戏。大戏需要台前幕后通力协作,是最高艺术水准的代表。”展望五华提线木偶未来,李浩有任重道远之感。如今,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学艺人数达30人,队伍较为固定,且年轻有活力,但学员练习提线技艺,经过三四年方能上台演出,更毋论学习汉剧唱腔,制作木偶和道具等。工作千头万绪,理想道阻且长,李浩想到的解决之道是始于足下,争取资金支持,精益求精打造更多立得住的大戏,推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精品节目。

采茶三绝 妙趣横生

采茶戏,是由采茶歌、采茶舞发展而成的小戏。据传发源于江西赣南九龙山,当地茶农以民歌为曲调,以舞蹈表现茶农上山、下山、看茶、采茶、制茶等,以扇子、花手巾、茶灯为道具,载歌载舞,对答酬唱,抒情逗趣,咏唱十二月采茶及考问茶名,富有浓郁生活气息。

采茶歌如何发展为采茶戏?据采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翠媚介绍,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采茶小曲逐渐演变为“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成为“采茶灯”。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8人到12人,另有2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而后,其在茶歌、灯舞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地山歌、小调和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一种小戏,统称为采茶戏。

采茶传统小戏《补皮鞋》。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明末清初,采茶戏流行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江西支源最多,有抚州、南昌、赣南、武宁采茶戏等。

五华采茶戏属赣南采茶一派。“赣州、梅州自古交往甚密、通商频繁,古有五华人挑盐担上江西买卖的传统。而五华县与赣州安远县都属山区,盛产茶叶,采茶戏很容易在五华引起共鸣,流传开来。”陈翠媚提及,赣南采茶传统节目《上广东》,与五华妇孺会唱的送郎卖茶《过番邦》大同小异,说明五华、赣南来往密切,采茶戏渊源久远。

采茶传统小戏《试妻》。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盛于明清的采茶戏何时传入五华的?邓亚森等采茶戏老艺人曾回忆,清朝末年,五华采茶戏由江西赣南传入。他们的师傅常与江西老艺人搭档组班,往来于江西、广东之间演出。进入五华之初,采茶戏表演者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是故又被称为“三脚戏”。其后,逐渐增加彩旦、老旦、老生等角色。

采茶戏有“三绝”: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其中,“矮子步”表现茶农上山走路的姿态。“扇子花”手式繁多,譬如,木偶戏艺人在头顶上方快速地抖动或旋转扇子,可形成类似雪花飘落、覆盖的视觉效果,是为“雪花盖顶”;艺人翻转扇子,还能模拟龙缠身的形态,是为“黄龙缠身”。在采茶戏中,生角和丑角的服装只有一个左袖筒,与古典戏曲中常见的双水袖不同。表演时,采茶艺人脚下踩着轻盈的“矮子步”,左手甩着“单袖筒”,右手舞着“扇子花”,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大型采茶戏《竹山路弯弯》。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谈及五华采茶戏与赣南以及粤北其他区域采茶戏的区别,陈翠媚表示,采茶戏的曲牌相通,如斑鸠调、上山调等被广泛使用。不同地区采茶戏的区别多在于音乐、唱腔、题材。譬如五华采茶戏音乐上吸收水寨山歌、长布山歌等民间小调,多用本土客家话演唱。赣南采茶戏多红色题材,五华采茶戏演出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欢快,诙谐风趣,富有乡土气息。

20世纪50年代末,五华县聘请邓亚森、刘玉山等艺人为教师,成立五华民间艺术实验剧团,排练《梳妆》《补缸》《赶会》等采茶小戏和《婚变》等山歌剧。五华民间艺术实验剧团后改为五华县采茶剧团。1968年冬,剧团停演。1977年,五华采茶剧团恢复,招收、培训20多名年轻学员。经过多年的努力,五华采茶剧团不仅能演出活泼的民间小戏,还能演出多幕多场的大型戏曲。

2012年,全国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五华县采茶剧团改制成为五华县采茶演艺有限公司。2018年,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成立,招聘艺术专业人才充实队伍。

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近年来,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倾力打造文艺精品大戏《月照城乡》《春来南粤》《红土百姓》。去年,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联合传承人工作室创排首场原创现代采茶小戏《柿柿如意》。这出小戏不一般之处在于,它是根据演员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的双旦戏,演员与角色契合,更能发挥个人优势,形成表演风格。

大型采茶戏《红土百姓》。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从清末算起,采茶戏进入五华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题材问题,老采茶戏受众较少。”谈及采茶戏传承与创新,陈翠媚坦言,近年来,依托戏剧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五华不断扩大采茶戏影响力。以进校园为例,从2019年开始,陈翠媚所在的传承人工作室便选取载歌载舞的采茶传统小戏,走进五华县中英文实验学校、华强学校等,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从而爱上五华采茶戏。

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 供图

如今,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仍会复排《吹鼓手招亲》《补皮鞋》《睄妹子》等传统剧目。不过,陈翠媚认为,复排传统剧目是对技艺的持守,仍需创作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代表性剧目。就采茶戏现代三大剧目而言,《春来南粤》《红土百姓》是命题作文,《月照城乡》聚焦母子情,有普适性。接下来,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打造精品,打造更多五华采茶戏代表性剧目。

参考文献

《五华县志》,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五华文史》,政协广东省五华县文史委员会 编

《五华县文化艺术志》,五华县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 编

■编者按

五华旧称长乐,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长乐县,民国三年(1914)始改五华。五华县人文底蕴深厚,足球文化溯源百年,红色基因根植热土,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诗词雅韵与戏剧风华交相辉映。在多元文化发展共生中,五华县培育出“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工匠之乡”“诗词之乡”“戏剧之乡”等城市名片,形成“文武双全”的独特文化品格。

当前,五华县贯彻落实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工作安排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有关要求,巧妙将多元文化整合为有机整体,着力实施“文武五华”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以此破解“资源富集但整合不足、底蕴深厚但标识不清”的现实问题,塑造“文武双全”城市新形象,弘扬“刚直为人硬打硬,匠心做事实打实”的新时代“五华精神”。

即日起,《南方日报·五华视窗》开设“文武五华”栏目,勾勒五华历史文化名人生平,挖掘五华文脉和城市基因,诠释“文武五华”的内涵和外延,激活文化资源价值,以文铸魂、以武砺志,推动文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支撑和产业发展胜势,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敬请垂注!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娇

延伸

五华,何以“文质彬彬”?

“硬打硬”的本色 说不尽的五华

“硬打硬”的五华,诗林何以常青?

【作者】 李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戏剧之乡 长乐未央丨文武五华04-15

2025年田林壮剧艺术节活动安排表来了,赶紧约起来!04-15

县剧团是什么单位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