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22日,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调研式集中采访团走进合肥。
记者深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先进计算中心、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
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地,
探寻合肥向“新”而行的“源代码”。
01
坚持“长期主义”
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刊登文章,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癌症检测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技术,首次让外科医生在术中实时捕捉到细胞级图像。
这一技术就来自于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突精密”)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劲宇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的研发始终着眼于“长期主义”,遇到秉持相同理念的合肥,真的是很幸运。
说起曾经面临的巨大考验,树突精密CEO沈来全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从前。

树突精密产品。杨峰 摄
彼时,公司曾因持续投入产品研发及临床试验,一度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合肥市通过政策嫁接、资源导入、管理赋能等助力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银行依托“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机制,联合多家投资机构,提供了8000万元资金支持,通过“股权+债权”组合方案,有效填补了公司“研发-市场”转化期的资金缺口。
如今的合肥,一直在引导投融资机构要秉持“长期主义”,不紧盯企业的营收等数据,而是综合考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发展预期上。
目前,树突精密率先开发的以针式显微镜为基础的术中手持显微镜EndoSCell®(安刀),已在华山医院、华西医院、协和医院等国内头部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自2023年以来,已累计完成2000余台手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树突精密产品介绍。杨峰 摄
“作为以科研起家的硬科技团队,我们希望公司产品能被全球认可,更期待它能为患者减少病痛折磨。”沈来全说。
02
打造超级算力
近段时间,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古月有些忙碌,除了和量子领域相关企业保持密切接洽外,还与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多所全国高校科研团队时刻保持着线上沟通。
这一切,都由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巢湖明月”所连接。
踏入“巢湖明月”核心区域,一座长、宽、高均十余米的淡蓝色玻璃立方体格外引人注目。在其内部,1500台先进算力服务器整齐排列,数万张GPU卡有序运转。

巢湖明月。杨凤炆 摄
超级计算机究竟有多“超级”?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井梅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这台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能力1.2亿亿次,若用人的工作量替代,如果每人每秒能做一次计算,全国14亿多人要将近100天才能完成。
2024年,合肥市打造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作为全国首个实体化部署的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融合中心,它拥有“180+”量子比特超导技术路线和12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路线量子计算资源。
全国最全多元性,国产化单一算力集群规模最大……有了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整体算力水平,接下来意欲何为?

巢湖明月-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企业供图)
王古月表示,未来不仅将在生物医药、金融、气象三大领域打造示范性应用,还将与新能源车企合作,利用量子并行计算优化电池材料模拟流程,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如今的合肥,量子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3家、居全国首位。
人工智能产业,累计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7100P,算力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813家。正如王古月所期待的那样,“量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无声地成为支撑千行百业的牢固基石。”
03
解冻“冷藏”成果
极低温是量子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稀释制冷机相当于给量子计算机用的“冰箱”。量子产业的发展,这个基本硬件至关重要。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该行业的“佼佼者”,其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能满足相关科研及产业需求,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走进该公司,几位青年研究人员正熟练地调试着设备,为它的出厂做着最后的准备。
“我们的稀释制冷机能够创造mK(毫开尔文)级即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通过冷却量子芯片和低温电子器件,保证量子计算机长期稳定运行。”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介绍。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杨峰 摄
如果不是因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王绍良觉得自己“应该还待在学校教书做科研”。
多年前,王绍良在相关研究领域就拥有一批论文和专利成果,但一直“冷藏”于实验室。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2022年,安徽大学等5家省属高校成为安徽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王绍良看到了“解冻”的希望,合肥市更是第一时间联系他,并开始了一系列“成果催化”服务。

杨峰 摄
2023年,经学校赋权,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从当年6月立项到顺利投产,只用了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2024年,该公司与北京量子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国内科研院校和知名院校成为合作伙伴,并接到国内外60多个科研院所的意向订单,金额约3亿元。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一套能满足年产60套极低温仪器设备需求的产线,成功向国内多家科研院所交付数台400型和1000型稀释制冷机,一些机器还远销欧美。
04
集群集聚发展
电芯检测、点胶、焊接、总成装配、测试、封装……在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霆动力”)的生产线上,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电池打包”的流程作业,这些检验合格的成品将被送往诸多海内外车企和相关领域企业。
成立于2010年的华霆动力,专注于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制造安全、可靠、耐久的动力电池系统,适配具有不同电池化学成分且具有不同形状的各种电芯。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储能设备等多个领域。

华霆动力生产线。(企业供图)
“作为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我们位于产业链的中游,上游是电芯,下游是整车厂,只有产业链越来越完备,才能让我们有立足之地。”落地合肥十几年以来,华霆动力总裁王扬发现这里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愈加完整,凭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带来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距离华霆动力2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该公司的合作商之一——江淮汽车整车厂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就是产业链越来越‘厚实’的优势。”王扬笑着告诉记者。
截至2024年4月30日,华霆动力已为55家电动汽车整车厂客户设计动力电池系统,并与25家电芯制造商保持紧密的业务关系。
“我们团队正在加紧研发新技术,希望也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链强链作出新贡献。”王扬表示。
记者手记:
连日来,在多家“科创企业”走访时,谈及做科研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初衷,不少科研人员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使命感。
如今在合肥,“揭榜挂帅”机制击穿产学研“高墙”,“耐心资本”浇灌出更多硬科技幼苗。
我们相信,科研人员的“使命感”会在这座崇尚创新的城市中,得到更多具象化的回应,结出更多科技硕果。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汪涛 见习记者 吴沁梅 郭子航
剪辑 | 全媒体编辑 王艳
相关文章:
六盘水市:社保部门上门服务助企纾困04-23
合肥有多“新”?他们走进多家科创企业……04-23
山东将全面推行交通运输涉企行政检查红黄绿分级分类检查04-23
1000个项目、2000亿规模,贵州邀长三角企业共享文旅发展红利04-23
五福礼包“投资于人”,深圳福田厚植人才红利丨福气之地人才之田①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