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韩毅
川美是重庆的一张文化金名片。那,她有哪些“武功秘籍”呢?近日,在川美迎来建校85周年之际,“学脉华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川美实践”专题研究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用140件名家力作,精彩呈现了川美的艺脉绵长和经典之作。

展览现场。受访者供图
走进展厅,本次展览共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140余件由川美师生创作的作品,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享誉全国、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作品,且每件作品背后都铭刻着时代的烙印、散发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一单元“1940-1949烽火弦歌:立艺为民·西部根脉”,展示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美术工作者内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以艺术的形式宣传鼓舞民众团结抗战。如,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早期创建者之一庞薰琹,上世纪40年代深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研究,绘制了《工艺美术集》;省立艺专的另一位早期创建者沈福文把敦煌藻井、壁画图案融入漆艺创作中,创造了以“研磨彩绘法”“新堆漆法”为主的现代漆艺技法体系;同为省立艺专早期创建者的雷圭元推动传统纹样在现代纺织、漆艺中的创新应用,编写《新图案学》;川美油画教育的开拓者刘国枢上世纪40年代起就深入民间写生,观察社会生活百态,作品《流浪汉》《乞妇》《盲婆》描绘悲天悯人的底层人物形象,既是对中华民族艰难岁月的现实写照,更是对坚韧人性的深情礼赞。
第二单元“1949-1978山河新塑:民族团结·身份建构”,呈现了四川美术界及川美教学创作的思想主线——民族团结互助的西南民族叙事。如艺术家江碧波的代表作版画《飞夺泸定桥》,多次入选中小学美术教材、影响了几代国人的版画《蒲公英》,以及牛文、李少言、林军、刘艺斯等前往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出的多件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区域解放、民主改革、人民当家作主的美术作品。

江碧波《飞夺泸定桥》版画 98×68cm 1961年
第三单元“1978-2012春潮激荡:人文觉醒·西南叙事”,以四川美术学院掀起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代表作为主角。包括徐匡、阿鸽的版画《主人》,焦兴涛的雕塑《草原》,张晓刚的《天上的云》、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庞茂琨的《苹果熟了》等。

焦兴涛《草原》雕塑 96×54×52cm 1994

庞茂琨《彝家新村欢迎您》油画 300X600cm 2021
第四单元“2012-2025筑梦家国:砥砺奋进·以美赋能”,呈现了川美在当代美术的发展谱系中,艺术实践始终致力于对地域文脉、民族文化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刻探索。艺术作品巧妙融合了地域特色与现代性,展现了独特的中华民族审美观,不仅成为一个承载着视觉感观与精神诉求的现代文化载体,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那份浑然天成的精神共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羊蹬计划”“璧山七塘莲花穴”“北碚柳荫”等项目,通过激活传统、重构空间、跨界融合,不仅重塑了艺术教育的功能边界,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以美赋能”的实践样本。
“以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的视角,艺术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无声见证者和有力传播者。本次展览溯源了川美八十五载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时代,与国家、民族命运共振的艺术探索。”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通过展览中呈现的这些艺术性很强、时代印记很强的作品,观众既能看出川美自身和西部艺术、民族艺术之间发生关系并发展的逻辑,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教育传承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产生的强烈共振。接下来,川美将继续以艺术为媒,不断挖掘西部民族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更饱满地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川美的艺术智慧与力量。
相关文章:
200万元买春耕设备,值不值?04-01
敦煌为何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在他们的接力中看懂壁画之美03-31
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将入驻前滩中心,前滩艺术科创中心年内启建03-31
重庆:春雪至山巅 素洁映三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