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5日讯 近日,记者走进淄博市博山区,探寻这片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故乡的文化振兴之路。在这里,文化社区、文化书院与数字文化平台正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明新画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化社区: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以前孩子放学没人管,现在好了,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凤凰园社区居民张女士笑着告诉记者。作为博山区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的试点之一,凤凰园社区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打造了集四点半课堂、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心理驿站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阵地。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学才艺,家长们则放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在北山社区,“向阳花开”矛调小屋成了邻里间化解矛盾的温馨港湾。“坐下来拉拉家常,矛盾就没了。”社区调解员老李笑着说。他在这里成功调解了多起邻里纠纷,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成为现实。
不仅如此,博山区还注重“一社区一品牌”建设。珑山社区的“德尚珑山”、大街社区的“大街小‘向’ 向您而来”、颜山社区的“宝藏颜山”……这些文化IP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更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书院: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古窑社区文化书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琉文化研学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陶琉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博山区活化文化书院功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我们探索打造了‘研习+传播+实践’三位一体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社区生根发芽。”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道。通过整合文明单位、文明校园资源和社会力量,博山区已联系社会层面文明合伙人单位35个,共同推动文化书院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文化书院还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在社区居民家的红事上,志愿者们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打扫卫生、布置婚房、置办喜宴,引导新人自觉抵制恶俗婚闹等陋习,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新风尚。
此外,文化书院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可以在“四点半课堂”接受课后辅导和兴趣拓展;社区老年人则可以在“银龄讲堂”学习广场舞、萨克斯、非洲鼓等课程,享受老有所乐的幸福时光。

数字平台: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打开电视就能学广场舞,还能查看社区活动通知和小区便利店的打折优惠信息,对我们老年人可太友好了。”翡翠园社区居民王阿姨对数字文化平台赞不绝口。
2024年,博山区在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6月,淄博市“文化社区”平台上线启动会议在源泉镇北崮山村举行;12月,在山东省文化社区平台启动仪式上,博山区作为唯一区县作典型发言。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数字文化平台,年内计划实现镇级平台的全覆盖。

通过数字文化平台,社区服务直达群众、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居民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政策、参与活动、享受服务。同时,平台还搭建起统筹社会资源的桥梁,发布就业、商超优惠等便民信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淄博市博山区将继续深化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塑造,培育“文化轻骑兵”“银龄生日会”“青春健康家长课堂”等IP,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群体;扩充文明合伙人队伍,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认领文化项目;整合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教师等人才力量,形成服务清单;加快数智平台搭建速度,实现文化阵地从“物理覆盖”到“功能激活”、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文化资源从“零散分布”到“系统集成”的转变。
“我们将持续打造‘社区+书院+数字’立体化文明创建生态圈,让文化资源‘活’在群众身边、‘暖’在百姓心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博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闪电新闻记者 孙凯旋 通讯员 杨婷婷
闪电新闻记者 孙凯旋 报道
相关文章:
淄博市博山区:文化浸润生活 数字赋能社区 共绘文明画卷04-25
尼山有“新”声丨新京报记者陈华罗:济宁的文化氛围无法比拟04-25
跨越十万年,它们为何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04-25
南部山区绝美流苏花开如雪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