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化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拓深发展,创建上涌镇国家级、大铭乡、龙浔镇、春美乡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大铭生姜、春美黄花菜、美湖熟地、赤水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10万多亩,创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8个、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13个、特质农品7个。
生姜“智造”迈入“快车道”
在大铭乡姜姜好观光工厂,记者看到厂房内设有生姜精酿啤酒、全自动萝卜姜生产线,工人们佩戴着口罩,正在有序地生产。据悉,该观光工厂于2024年8月投产,占地约2000平方米,将生姜深加工与特色文旅结合,进一步助推大铭生姜产业转型升级。
“这几年生姜价格不错,去年我返乡种植,城关和老家两地跑,种植、管理生姜时回村,其余时间到城关陶瓷厂打工。后来听说乡里成立了一家生姜加工厂需要招收工人,我就来应聘了。”正在做萝卜姜产品的工人林建聪开心地说。

工作人员检查萝卜姜自动灌装生产情况
“2021年我公司与大铭乡铭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入500万元,盘活中小学校舍等闲置固定资产,已建成2条生产线,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SC)类别4类,使用‘大铭生姜’和‘恋姜山’等商标,预计年加工生姜3000吨,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个,带动300多户农户发展生姜生产。”福建省无名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丰说,去年以来,他们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促进产品优化升级,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自动下料、自动炒制、自动灌装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
近年来,大铭乡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强化招商引才,将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活力,致力于打造以“大铭生姜”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强镇。目前,全乡种植生姜3500多亩,建成生姜种植基地6个、生产加工基地2个、三产融合示范园区2个,综合产值约1.3亿元,其中,萝卜姜、生姜米粉年产值达18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生姜3万多亩并成为周边乡镇生姜商贸的集散中心,全县生姜产业产值近10亿元。
“下一步,大铭乡将着力从打造‘共富产业’示范、实施‘量质齐升’行动、锻造‘生姜价值’链条三方面着手,推动生姜产业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智能化、市场多元化,加强‘生姜+’业态研究,建设姜黄粉、姜素饼、姜母鸭等生产线和生姜主题智慧休闲游,加快生姜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大铭乡党委书记林思荣表示。
黄花菜“云端”链动致富路
“家人们,这是我们的新品‘金萱玉脯干’,精选春美乡黄花菜和新鲜土猪肉制成,入口鲜香酥脆……”在春美乡直播基地,主播们通过现场展示、产品介绍、直播试吃等形式,推介黄花菜农产品,助力深山好物走向大众餐桌。
黄花菜种植大户陈祖武说:“过去种黄花菜,全靠祖上传下的老法子,现在乡里会举办一些黄花菜管理技术培训班,心理踏实多了。”近年来,春美乡引进乡村振兴职业培训学校,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优越师资,开设种植技术、电商运营等课程,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新型职业农民86名,为产业规划、品质把控、推介销售等提供全产业链指导和服务。同时,培育乡村记忆传承人,促进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打造千亩黄花菜种植示范区,扶持龙头企业研发推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为产业筑基。
“去年我们开发了黄花菜饼干、黄花菜养生茶饮等11种,今年计划联名绿帝食品开发更多黄花菜系列产品,同时我们计划建立溯源系统,让每包产品都可查询生长档案。”十八格黄花菜合作社负责人张秋菊介绍。

春美乡直播基地,主播在推介黄花菜农产品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春美乡全力打造“金色工厂”2.0升级版,规划建设14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引入先进的黄花菜农产品加工生产线,配套育苗车间、冷藏库等设施,提升产能与附加值;规划成立强村联合农业发展公司,建成黄花菜综合文化园区,推进“陶瓷+花卉”跨界融合。通过“公建民营”模式,激活村企联动活力,7个行政村共同入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同时,积极发力“云端赛道”,发展“互联网+黄花菜”电商产业,依托淘宝、抖音等平台推介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
“目前,正在建设黄花菜文化展示馆、研学体验区、主题餐厅等功能区,还将推出‘萱语忘忧’观赏用黄花菜品牌及体验线路,游客能参与采摘晾晒、品尝黄花菜宴、萱草花茶。”春美乡宣传委员苏世周说,春美乡将创新“黄花菜+中国白”跨界融合模式,借助德化陶瓷品牌优势,拓宽黄花菜“走出去”渠道。
熟地产业撬动“农旅融合”
在美湖镇小湖村熟地产业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县非遗传承人林桂玉正忙碌着蒸煮熟地。“九制熟地采用‘九煮九晒’,煮、晒这个过程要重复九次,需经两个多月的历练,若遇阴雨天气,九制过程需耗时半年以上。”林桂玉告诉记者,他们的熟地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不同于现代工艺的烘干,制作出来的成品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
熟地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美湖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熟地种植基地。目前,全镇熟地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年产量120余吨,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熟地供应基地。村民刘文杰说:“我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熟地,不出家门,就有活干,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增加收入。”
“我们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运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熟地种植和加工,并提供技术培训和销售保障,为当地群众提供7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人均增收9000余元,村财增收7.5万余元。”小湖村党支部书记刘文世说,他们将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群众种植熟地,带领更多的农户增产创收。

蒸制熟地
为进一步提升熟地产业的附加值,美湖镇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熟地深加工产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了现代化熟地加工厂,开发了熟地粉、熟地饼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与六味地黄丸药企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有效提升了熟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美湖镇潜心雕琢“树王IP、非遗传承”两张名片,抓住“党委有力、党群聚力、校地合力”三力机遇,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致力于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樟树王熟地产业综合体,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山“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翻地,撒种,施肥……”近日,在赤水镇苏坂村,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种植丝瓜。
赤水镇通过引进厦门农多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甜蜜丝瓜、茄子等优质高山蔬菜。县农业农村局、镇村干部通过协助企业进行流转土地、招工引才等方式,以“订单农业”为载体开展村企合作,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引入本地,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管理,高山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去年,我们公司种植了30余亩甜蜜丝瓜,产值达75万余元。我们赚钱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种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厦门农多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崇武说,今年公司计划在去年的规模上新增种植面积20余亩。

村民们忙着翻土种植丝瓜
据了解,赤水镇苏岭村也有一片高山蔬菜的种植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90亩,一年四季种植无公害瓜果蔬菜及部分粮食作物,日产采摘量约1000斤左右,主要销往厦门、漳州等地。
赤水镇立足高海拔、足光照、优土壤的自然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全镇现有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每亩可创收78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一块块昔日无人问津的旧荒田,变成了品质优良的‘菜篮子’。”县农业农村局干事谢倩红说。
为解决蔬菜存储和销售难题,赤水镇在铭爱村建设了高山农产品集散中心冷冻库,满足村民存储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与泉州、厦门等地的大型蔬菜批发商、超市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蔬菜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与浔中镇阳光社区探索实施设立赤水镇高山优质农产品代销点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实惠的高山蔬菜。
高山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民陈能开高兴地说:“以前种粮食,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现在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 郑智得)
来源: 瓷都德化
相关文章:
市政协召开高端精细煤化工产业调研座谈会04-02
AI时代下的生态变革,制造企业该如何面对? | 钛媒体圆桌04-02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市场漫步)04-02
江苏春招揽才“新观察”:引风来,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04-02
双牌朝阳村:以“党建红”引领“油茶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