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指犯罪分子在执行刑罚期间,符合法定条件,由执行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经过人民法院审理后,裁定允许其暂时离开监狱,回到社会,但在一定期限内仍受监管的一种制度。以下是假释的基本流程:
提出假释建议
由执行强制劳动改造的监狱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并附上相关材料,如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记录、判决书、历年减刑裁定书复印件、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具体材料等。
法院审查
中级人民法院收到监狱的假释建议书后,审查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齐备、程序是否合法。
合议庭审理
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对案件材料进行审理,确认犯罪分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的假释条件,即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且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作出裁定
审理后,如果法院认为犯罪分子符合假释条件,将依法作出假释裁定,并发给假释证明书。
假释考验
裁定假释后,监狱将按期执行假释,并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对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
请注意,假释的具体条件和程序可能会根据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有所调整。以上信息基于我知识截止日期前的法律规定,具体操作时应以最新的法律法规为准。
相关文章:
轰动全国的“20世纪福克斯”案再起波澜:主办民警、专案组长、主审法官和代理律师都折在该案上07-20
吉林省辉南法院进校园剖析真实案例 用法治利剑守护未成年人成长05-19
“青岛两行人相撞案”引争议,法院回应:原告“突然转身往回走”与事实不符,现场视频公布!案件细节披露05-10
云南大理一男子因杀人强奸罪服刑27年后翻案,重审二审择期宣判04-22
青海发布5起典型案例04-21
兴县人民法院公 告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