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干货!转发、收藏!教你看懂食品营养标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3:00:00    

近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 28050—2025)

正式发布

标准修订内容有哪些?

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将有什么变化?

消费者该如何看懂营养标签?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强制标示饱和脂肪(酸)和糖

更全面展示食品营养信息


亮点:增加强制标志的营养成分


《标签通则》显著的变化是营养成分表中强制性标示内容在原有“1+4”的基础上增加为“1+6”,也就是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内容。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一室主任方海琴解读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标签通则》进一步增加了对饱和脂肪(酸)和糖的要求,更加全面地展示食品营养信息,以进一步指导消费者。


亮点:增加强制标示“盐、油、糖”提示语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用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标签通则》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摄入过量盐油糖”提示语,引导消费者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关注膳食中盐、油、糖摄入总量。



方海琴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其口味形成非常重要,要从小引导孩子们养成健康饮食理念,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本次标准修订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摄入过量盐油糖”,希望能够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到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采用多样化表现形式

允许用图形等标签补充信息


亮点:新增对营养信息的补充说明


标准修订后,营养标签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即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营养成分作用声称以及其他补充信息,其中,其他补充信息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


为提高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关注度,指导消费者健康选择,允许企业在营养成分表中正确、规范地标示营养信息后,采用图形、文字等方式对营养标签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可以使用消费者熟悉的油和盐替代脂肪和钠,用“卡”替代“千焦”等,也可以使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宝塔图形和核心推荐条目来宣传合理膳食和“三减”健康生活方式。



亮点:增加“预包装食品分量参考值”


此前,标准对于每份食品的质量或体积没有统一规定,由企业根据产品特性或者推荐食用量自行决定。《标签通则》增加了份量参考值,当营养标签按“份”标示营养成分表时,推荐使用的每份食品参考质量或体积(以可食部计)



方海琴介绍说

增加份量相关内容有3个目的


一是为消费者实际阅读考虑,目前营养成分表通常是基于100克或100毫升为单位标示,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直接了解每份的含量会更加清晰明了。

二是从标准化考虑,目前市场上同类食品份量的范围很广,推荐的份量参考值可以使同类产品相互靠近,逐渐标准化和统一化,便于消费者比较。

三是从公众健康考虑,食品份量逐渐统一化后,营养定量和营养教育工作走入千家万户,会对肥胖、食物浪费等社会问题解决起到助力作用。


不同人群营养素需求不同

购买食品时关注点也不同


方海琴告诉记者,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往往有3列数据:第一列数据是食品含有的营养素种类;第二列数据反映的是每100克/100毫升食品或每份食品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第三列数据是中国食品标签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数,反映的是这种食品中的营养素与人体每天需要量的比值。


比如蛋白质,如果NRV为14%/100克,就意味着吃100克此类食品可以满足一天蛋白质需要量的14%。在营养素种类里面,根据最新修订的标准,必须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钠,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和钙、铁等矿物质为企业自愿标识。营养声称包括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两种类型,含量声称即营养素高低的声称,如“高钙饼干”“盐减少了25%”等;营养成分作用声称是说明某营养成分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如“钙有助于骨骼和牙齿更坚固”是对钙营养作用的描述。


不同人群如何利用营养标签

合理选择食品?


方海琴表示,不同人群的营养素需求有所不同,每个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比较旺盛,可以关注营养成分表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适当选择能量和蛋白质NRV百分比较高的食品。


老年人需要补钙或者消化功能减弱需要多摄入膳食纤维,可能倾向于选择高钙或者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有的人群可能需要限制部分营养素摄入,比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盐的摄入量,就会关注钠含量,会选择钠NRV百分比低的食品,以及标示“低钠”“低盐”的食物。


(图片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相关文章:

“货不对板”现象屡见不鲜 消费者遇“照骗”如何维权?04-13

人均3888元!用大象粪便做甜品 一餐厅被立案调查04-13

美上诉法院阻止特朗普政府解散消费者金融保护局04-13

外牌旧车置换也能获补贴!刷到新闻后,消费者放下碗筷赶去约试驾04-12

保质期过了一天的食物,真的不能吃了?关于“保质期”,这些一定要知道04-11

干货!转发、收藏!教你看懂食品营养标签04-11

这些医院今年6月底前体重管理门诊有望全覆盖04-10

助力科学体重管理!中科中创亚麻籽创新“轻负担”营养方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