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7月22日,我们迎来大暑节气。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盛、气温最高的时段。暑气蒸腾间,万物也进入生长最繁茂的阶段。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国际在线联合出品的“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系列短视频本期推出“大暑篇”,聚焦京味非遗——古琴艺术,带您在清越弦音中感受那穿越酷暑的宁静悠远。
大暑民俗纳清凉,静享盛夏好时光
俗话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又称凉粉草、仙人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制成的烧仙草滑嫩如凝脂,清润甘凉。夏日里端上一碗,或加蜂蜜,或配鲜果,一口下去,暑气顿消,清爽直抵心底。
烧伏香的传统为大暑添了几分庄重感。此时正值三伏天,人们认为焚香祈福可消灾避祸,祈求家人平安、年岁丰稔。伏香还与中医灸法相近,在伏天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可治疗多种顽固疾病。
伏茶是专为三伏天准备的茶饮,多用金银花、甘草、薄荷等清热解暑的中草药熬制而成。三伏天里,街头巷尾常常会设起免费茶摊,热心人早早煮好茶汤,供往来行人取用。一碗温热或冰镇的伏茶,既能解渴,又能祛暑。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晒伏姜、吃荔枝等习俗。这些习俗串联起大暑的日常,既藏着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也让炎炎夏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滋味。
弦音流转,感受流淌千年的人文雅韵

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王鹏与俄罗斯主播幽雅(右)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体现。2014年,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制作有近三千年历史,据《吕氏春秋》《礼记》等古籍记载,其制作源于上古中原的伏羲、神农,成于魏晋,盛于唐宋,元、明、清不断延续。东晋顾恺之的《斫琴图》,是古琴有史以来,迄今仅见的描绘斫琴过程的古画。《斫琴图》真实还原了魏晋时代古法斫琴的过程,图中琴面板和底板的形状,对研究古琴形制、鉴别古琴年代有着极大的价值。
北京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是采用老桐木(或老杉木)和梓木配以大漆、鹿角霜、朱砂、红木、蚕丝等材料,融合传统木作、漆作的一种古老手工技艺。以钧天坊古琴制法为例,包括选材、造型、挖槽腹、合琴、刮灰胎、研磨等步骤,每步又包含若干细节。古琴造型有唐琴的圆润大气,细节又不失宋琴的清雅含蓄;音色中正圆融,既符合文人审美,又精于传统工艺。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如今,古琴艺术不仅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更承载着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士文化等丰富内涵,体现了历代琴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野趣消暑,聆听大自然的夏日欢歌

北京野生动物园 图源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
北京野生动物园坐落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园区内树木成林,绿草如茵,因地处永定河畔的万亩林中,被称为“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园”。作为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这里养育着300余种5000余头只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生动物。
北京野生动物园分为自驾游览区、猛兽体验区和步行游览区三大区域。自驾游览区占地1200余亩,10公里路程串联起七大动物展区,游客可自驾或乘小火车穿梭其间,尽情领略野生动物的野趣盎然,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旅程的惬意。猛兽体验区设八大展区,在营造符合不同猛兽所在地域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可供游客与猛兽互动的观光车,游客可乘观光车穿山涉水,与猛兽近距离邂逅,来一场惊险刺激的探秘之旅。步行游览区则能遇见环尾狐猴、梅花鹿等多种动物,沿途的“奇趣乐园”“蓝色小镇”“鹿园”“马达加斯加丛林”等特色展区,还能让游客深度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魅力。
大暑,是骄阳似火的盛夏画卷,亦是万物欢腾的自然乐章。这个暑期,不妨走进北京野生动物园,在绿荫掩映中看百兽灵动、听禽鸟欢鸣,赴一场清凉惬意的夏日之约。(文 石丽敏 王榕)
相关文章:
539名河北二级建造师随企到京津执业07-22
北京首农全力助推“玉树牦牛”闯市场06-27
拟披露重大事项,中达安临时停牌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