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内容涉及食品标签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等。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特别强调食品配料。
一段时间来,多个“零添加”产品被发现藏有猫腻。有的商品在品牌名上做文章,把品牌+0申为商标,在商品最显眼的地方印出0,至于是不是零添加就不好说了;有的在配料表上做文章,包装上写着零添加,配料表乍一看也简短干净,可实际上,一个“含乳固体饮料”就可能包含多种添加剂;还有的偷换概念,自定义零添加,比如,说是“0蔗糖”“0添加糖”,结果海藻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浓缩苹果汁等其他形式的糖没少加。所谓的零添加,不一定没有添加剂,却一定添加了商家的文字游戏,是商家糊弄消费者的把戏。
近年来,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大家都想吃得安全靠谱。商家正是发现这一点,通过制造零添加的概念,让消费者以为加添加剂就是加了“科技与狠活”,零添加才天然健康。可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只要经过批量加工、运输的食品,多少都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真不加一点添加剂,很容易腐败变质;合理使用添加剂,反而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商家靠着概念炒作甚至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判断,为的就是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进而大赚特赚。
商家可以做营销吸引消费者,但食品安全是事关身体健康的大事,玩不得文字游戏。食品成分有哪些、有多少,都跟消费者的健康状况直接挂钩。要是消费者正在控糖,受营销影响买了零糖食品,结果摄入诸多代糖,岂不平白遭受健康风险?拿零添加的概念欺骗消费者感情,只会让消费者对商家,甚至相关行业失去信任。再者说,部分商家用零添加做宣传,暗指其他商品含有添加剂,岂非有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之嫌?
此前,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并提及规范含糊不清的“零添加”“不添加”标识。但由于标准不够明确、规则不够完善,商家依然可以浑水摸鱼。此次国家出手整顿食品标签,明确禁用“零添加”等用语,从标准层面对这一问题予以规范,要求具体、指向清晰。商家必须老老实实标注添加成分、从宣传语上抹去“零添加”,别再拿文字游戏忽悠消费者。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守护,让消费者得以科学、自主选择食品;也是倒逼商家守住诚信的底线,帮助商家维护好名声,促进食品行业长远有序健康发展。
食品是不是够好够健康,不需要商家吹嘘,更不要搞那么多噱头,把功夫下在产品品质上,实打实地亮出配料,消费者自会选择。
记者 张悦
相关文章:
扮演海王跳操被强制下播,刘畊宏回应服装争议:想要有新鲜感和话题04-02
住宅新国标来了!“好房子”什么样?怎么建?多维度梳理→04-02
法治小贴士丨上门维修遇到“价格陷阱” 应该怎样维权?04-02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市场漫步)04-02
封面评论 | 机票退票被漫天要价,浑水摸鱼的第三方平台难辞其咎04-01
酸奶内有霉斑?卡士客服:已与消费者沟通,公司已经开始排查04-01
上市即爆款!成功汽车订单火爆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