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往往藏匿于个体的命运之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而创作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在CCTV-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以来,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扎实的史料挖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情。剧集完成了一次对抗战题材创作的“归队”——它让历史回归人本,让英雄回归凡人,让信念回归心灵。这幕后有着怎样创作故事,我们听主创娓娓道来。

“小切口”里有“大历史”
历史从来不只是大人物的历史,更是无数无名者的生命汇流。电视剧《归队》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抗战为叙事背景,将镜头对准了一支失散后努力归队的抗联小队,聚焦六个普通战士的命运轨迹,从而折射整个时代的悲壮与光辉。这种视角的转变,让历史变得可触摸、可共情,让英雄回归为人。
山东籍著名编剧高满堂谈到创作角度时,提出“小人物,大历史”的核心理念。他坦言:“正面写很多人都表现过”,于是他选择从一个排、六个战士的命运切入,通过“突围、失散、寻找、重逢、变故、争取、过江、回国,归队”这九个关键节点,编织出一幅充满血泪与信念的心灵史诗。正如他所言:“我就想把这个故事聚焦在最普通的战士身上,把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们怎么能坚持到抗战最后的胜利都描述出来。”

编剧高满堂透露,该剧的创作素材源于他2005年至2011年间为创作《闯关东》所做的大量调查而积累下来。“当时采访了三十多位抗联战士,现在均已故去。”这段口述史料的抢救性挖掘,成为《归队》最珍贵的创作底稿。而后,团队又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广泛收集一手史料,让该剧在历史厚重感上具备了坚实根基。高满堂表示,抗战剧角度要出新,结构也要出新。“这个剧本来就是一个群像戏,我们选择凸显灵魂人物鲁长山(老山东),通过他的串联进行多线发展,再相互交织,四条线阶段互切并进,各表单线,命运感、观赏性极佳,最后终极任务与归队的主题与动作内外相扣,一气呵成,推向戏剧事件与真实时事的合并高潮。”
导演臧溪川表示:“我们无意塑造完美的英雄……想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这些人性的复杂切面,才是历史最真实的心跳。

用真实完成创作的“归队”
为了这份“真实”,《归队》主创走上了一条极为艰苦的“归队”之路。
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了70%以上的实景拍摄。导演臧溪川表示,广袤的林海雪原、呼啸的寒风、瞬息万变的天气,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抗联战士生存环境的真实还原。镜头“既要展现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要拍出人在严苛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也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叙事,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哲学意蕴和艺术品格。
导演臧溪川强调:“服装、化妆、道具,拒绝一丝虚假。”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包浆,都必须严丝合缝贴合角色所处环境和战争摧残下的状态。为了最大程度地贴近真实,臧溪川对演员提出了极高要求:“演员必须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环境和身份”,剧中大量的骑马、凫水、二人转、板胡等戏份,都要求演员亲身投入,“替身和比划是对创作、对职业、对历史的亵渎。”这些细微的“年代感”,是让观众信服的关键。

拍摄过程本身,就如同一场当代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精神的“归队”。导演臧溪川回忆,“东北多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给拍摄带来了不同的挑战,尤其是东北进入九月之后,日照的时间明显变短,每一天我们需要争分夺秒,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里大家都需要在凌晨三四点就要出发去往现场准备,等待着天一亮就能开机,不论是风霜雨雪还是在荒山野岭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即便如此,从未听过有人抱怨,这份近乎‘傻气’的坚持与团结,源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敬畏,对剧中人物的热爱,对‘归队’精神的深切共鸣。”
此外,该剧弥漫着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气息。角色关系中自带幽默达观,剧情中融入民俗元素,使作品在悲壮底色中透出鲜活的人间烟火气。胡军形容他饰演的“老山东”(鲁长山)是“复杂、执着、可爱”的,并强调“首先大家是人,然后我们才是抗联战士。”这句话,道出了《归队》最深层的创作哲学:英雄主义源于人性,而非超越人性。

归来的是永不磨灭的精神
导演臧溪川感慨,《归队》不仅仅是一部剧,它是我们献给黑土地和那段血火岁月的一首信念史诗。“《归队》承载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凝聚了血汗与真情的作品,向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将他们用生命诠释的‘归队’精神传递给今天的观众。愿它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并在每个人面对各自人生困境时,注入一份‘打不散’的勇气与力量。”

谈及自己理解的抗联精神,胡军坦言,“其实在整个拍摄一开始我就听到过很多的报告,那时候已经很感动。但是在拍戏的过程当中,沉浸到角色中后我又升起了另外一份感动。如果说这就是抗联精神的话,那这就是中国人血脉里自带着抗争精神,深藏在我们的骨血之中,这是演不出来的。”
《归队》既是一部抗战剧,又是一部心灵史。它通过小人物的坚持,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不屈;通过真实的细节,重建了历史的体温;通过诗意的影像,传递了信念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在绝境中做出的非凡选择。这不仅是一场向历史的致敬,更是一场与当下的精神对话。《归队》归来的,不仅是六个战士,也是一种不该被遗忘的精神。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相关文章:
致敬用生命诠释信念的血火岁月!电视剧《归队》真实还原抗联十四年征程引共情,主创揭秘幕后09-06
哈尔滨: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过硬铁军09-03
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08-31
长治黎都农商银行:用心打造家园文化,筑牢职工幸福根基08-28
“雷士照明商标侵权案”,劣币驱逐良币?08-2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青年大学生的感悟与行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