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一直是阆中古城的最大特点、最大价值、最大魅力。有媒体报道时讲到,阆中古城留下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烟火气,还在于古城人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构筑起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怎么留住人?那就是让古城人有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阆中古城传统建筑上的木雕窗花千姿百态,是古典营造法式中的精髓。图为2025年7月8日,阆中古城传统木工匠人正在修缮窗花构件。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保持古城历史原真。调研组走遍阆中古城街巷,明显感受到,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明确不拆除文物(历史)建筑、合理修缮古城风貌建筑,有效保护了不可移动文物46处、历史建筑86处、传统风貌民居200余处。除了落实保护规划和修缮规范,阆中市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汇聚了50余名本土专家,结合古城修缮保护需求培育古建筑修复资质公司4家、川东北民居传统工艺施工队9家、古城民居修缮工匠100余人,让保护修缮有队伍、有传承。阆中市还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投入约30亿元实施古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破损路面、旱厕及水电气网等进行系统改造。胡家院业主胡宗林常常向游客感叹:“以前院子里破烂开裂,父母亲曾动过不少念头搬家到新城。现在你们看,清朝康熙年间修的老院子留下来了,真的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调研组了解到,阆中很早就摒弃把原住民迁出、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而是把原住民作为古城最重要文化传承主体进行整体保护,明确了“不迁居民、不迁学校、不迁市场作坊”的原则,实现人城相契相守。目前,4万多居民在古城内安居乐业,“柴米油盐”升腾起人间烟火气。古城居民胡平告诉调研组,他原本以为古城保护了,就要把居民都迁出去腾给生意人,“没想到我们不仅住在老地方,还可以继续挑着担子卖石磨豆花。现在我的手艺传下来了,有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得踏实”。古城内设有幼儿园、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5所,每日近2万名学生穿过古城街巷进入学校求学问知。古城内还有3个农贸市场、3条农贸街,有酿醋、牛肉、蒸馍等各类小作坊300余家。65岁的邓学平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他经常讲:“我一生都在这里,根也在这里,现在的古城生活其实很方便,买点什么、吃点什么出门就能解决。”阆中中学高二学生崔航彬在他获奖作文中写道:“校内校外都是知识学习,上学放学都在触摸历史。从清晨的江风,到傍晚的霞光,随时都在感受着千年的脉动。”
丰富古城生业形态。阆中市坚持“无市井、不古城”理念,丰富的古城业态让居民既可生活好,也能有生计。如今,阆中古城有各类经营主体1283户,其中名特产品店274家、民宿客栈173家、汉服店39家,就业人员超1.5万人。2005年成为古城第一批导游的苟全华,在古城保护整体提升、人气“爆火”后,转型自主创业,经营了一家阆中染坊客栈,常年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调研组走访看到,古城中还有一大批如阆中书院、孔家大院等将不同建筑形态和文化形态相融合的特色民宿,与“前店后厂、前铺后居、前作坊后庭院”生活场景错落有致,让古城的烟火气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浓郁。阆中还常态开展春季“汉服纪”、夏季龙舟赛、冬季春博会等特色活动,推出阆苑仙境寻踪之旅、博物馆探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扶持推出特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更多文化新场景、新服务、新业态在古城中积聚。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文章《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策划:何雯雯)
相关文章:
阆中古城是如何留住人的?07-28
“双碳”职业热起来 岗位需求多集中在能源汽车建筑等行业06-28
颜值爆表!咸阳博物院新馆效果图出炉,高新再添文化新地标06-24
宁陵县赵村乡:秸秆打捆绘就生态经济新画卷06-07
辽宁消防最新发布05-08
“文化+旅游”促跨界融合解锁流量密码 释放“假日经济”新活力05-03
演员关晓彤鹿晗,热搜第一!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