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中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犯罪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认识因素:
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这种明知包括对行为本身、行为产生的结果以及可能涉及的特定事实的认识。
意志因素:
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希望是指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放任则是指对结果的发生不积极追求,也不反对,任其自然。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相对,后者是指行为人在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犯罪在法律上通常会受到较重的处罚,因为它反映了行为人较高的主观恶性,并且是犯罪构成要件中重要的主观方面。
相关文章:
全身95%烧伤女孩订婚了,与未婚夫同年同月同日生,本人发声:请大家祝福我们吧04-19
公安部:虚假宣传自动驾驶面临2年以下刑期!详细细节一览04-18
毕节三人虚构“一夫两妻”婚礼引质疑 律师:涉嫌扰乱社会治安04-17
十年,超越血缘的守护04-16
六安市裕安区佛子岭路小学开展第八届“育德杯”学科知识竞赛活动04-16
河南义马:行则将至,做则可成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