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

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之后的又一关键生产要素。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社会的时代,数据的价值正在加速释放。
河南如何讲好数据故事?或许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发展可见一斑。作为省内唯一持有数据交易牌照的交易场所,该中心锚定“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从“0到1”突破创新、从“1到N”实践转化,在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交易制度体系构建、跨区域数据流通网络搭建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河南链接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抓手。
8月21日,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成立三周年。记者日前走进该中心,看一朵云、一块屏,到一片数字茶叶、一棵数字人参,数据在这里跨越山河、穿越行业,从原本静默的字符,演变为可流转、可交易、可赋能的新型资产,真实地“活”了起来。

激活农业新生态
从“长白数参”到“数字普洱”
走进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展厅,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多种数据产品与交易动态,新增的数字消费专区格外引人瞩目,长白数参、数字普洱、数字榴莲……一个个知名农产品在这里有了数字身份。
“这是我们打造的全国首个农业数字消费平台,以可信数据为底座,通过数字权益凭证串联产业链数据流、商贸流、实物流、资产流,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产品流通生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数字资产部负责人李四维指着屏幕上的“数字人参”项目介绍。
此刻,远在吉林省白山市的一条深沟中,生长了13年的林下参正被图像监控系统持续追踪——这些曾经难以估价、更难信任流通的山野珍宝,如今借助区块链编码变成了可溯源、可定价、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今年1月5日,白山市“长白数参·中参一期”正式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发售,这是中国首例“数字人参”,从源头管理,到规范种植、专业检测、质量鉴定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监管。平台发行经中检集团认证的数字提货凭证,锚定特定地块的林下参资产,消费者可选择干参提货、鲜参提货或持有权益。
同样的模式还在国民茶品“普洱”身上复制。5月21日是第六个“国际茶日”,臻字号“数资普洱老班章”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通过为每一片茶叶配备专属的‘数字护照’,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云南古茶园的原料采摘、加工制作,到仓储运输、市场流通的全流程透明化追溯,让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每一片茶叶的‘前世今生’。”云南臻字号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明忠介绍,项目实现茶叶全生命周期数据上链存证与实体产品锚定,流通链条中各方购买茶叶的同时还能获得证明茶叶价值的全套数据存证,形成“品质消费+数据权证”两项权益,提升传统普洱茶行业发展生态,让其兼具文化底蕴与科技内涵。
“我们开发这个平台是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解决农产品保真难、质量乱、定价低、流通堵、资产少等痛点,探索实物和数据互映射+双确权的模式,为农业产业金融RWA探索‘河南方案’。” 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潘新民介绍,该平台的实践,不仅是“交易方式”的革新,更是“产业逻辑”的重构——它让数据成为农业的“新农资”,数字凭证成为流通的“新权益”,可信数据空间成为产业的“新基建”。
得益于平台的第三方公信力,这项试点稳步铺开,基于新疆骆驼奶的“数字优驼”、基于进口榴莲的“数字榴莲”、基于东北五常大米的“数字五常大米”已陆续上线,迄今共计推出四大类14款产品,发放数字权益凭证19004张,实现产品发售金额3425.84万元。未来,该交易中心将纳入更多的品类,如茅台酱酒、政和白茶、修水宁红、郏县红牛、浦北陈皮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一县一品”数字专区;同时探索跨境延伸,依托RWA模式推动我国农产品数据资产走向国际市场。从长白山的林下参到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从新疆的骆驼奶到东南亚的榴莲,让每一份优质农产品都能“讲好数据故事、实现价值跃迁”,推动数据要素全面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拓展流通新网络
从黄河腹地到丝绸之路
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政府重大产业办主任付华峰的工作日程中,去年至今新增加了多场和郑州的洽谈、考察。今年4月,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哈密运营中心揭牌运行。
“我们借助该运营中心,部署哈密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数据流通交易平台等12个子平台已投入运营,累计登记139个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引进的10家数据要素企业已完成工商注册。”付华峰说,通过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全面合作,该区正加速推动本土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力争将哈密打造成全疆数据交易的示范高地。
哈密运营中心负责人黄洪磊已在豫哈之间奔走10多趟,先后组织了三批河南数据要素生态链企业前往哈密考察,助力哈密谋划开展农产品互联网建设、AI天象预测、疆煤外运数字供应链等项目。
“共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豫哈数字产业联动,既是响应国家数字援疆的务实举措,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跨区域协作的样板经验。”黄洪磊说。
培育数据交易“河南模式”,在黄河流域及中西部地区复制推广,为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贡献“河南方案”,郑州数据交易中心三年来积极搭建跨区域数据流通网络。
作为在国内首创的全省共建统一数据交易平台新模式,该中心已打造了“12345+N”数据要素市场。省内,联合开封、洛阳、新乡、许昌、安阳、周口、商丘、信阳、漯河等试点城市和城市运营中心,推动省市共建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
省外,在黄河流域设立甘肃、内蒙古、山西三个服务基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新疆服务基地及哈密运营中心,积极推动云南、青海、宁夏、河北等合作落地。目前,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注册会员省外占比超过50%,产品省外占比达到48%,交易额省外占比超过72%,初步实现用数据“链”动全国统一大市场。
今年新出台的《河南省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也提出,发挥我省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需求空间等优势,打造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循环枢纽和国际国内数据要素双循环支点。
与23家数据交易机构发布倡议并上线互通专区;与北京等地交易机构试点产品互认,共发布196款互认数据产品;和20家数据交易机构共建需求池,上线213个数据需求……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全力推进全国数据交易机构的互认互通进程,持续提升市场辐射范围与影响力。
“数据交易所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具有独特价值,河南可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区位优势,依托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推动设立黄河数据交易所,布局1个郑州总部、9个省区节点、N个行业专区,推动全流域数据资源整合,形成流域协同建设幸福黄河的应用示范。”潘新民建议。

构建交易新模式
从制度创新到生态赋能
数据交易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亟须建立健全基础制度,通过交易让沉睡的数据热起来、活起来、用起来,让数据赋能千行百业。
日前,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挂牌的“水务运营综合分析数据集”完成首单交易,采购方为北京工商大学。这项覆盖39项业务指标、总量超70万条的数据资产将为高校在污水处理研究、碳污协同治理、智慧水务模型训练等方向提供高品质的数据基础。
截至2025年8月18日,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已挂牌数据资源和上架数据服务共1462件,发布数据产权登记证书751份,合作伙伴超1000家,完成数据交易1460笔,实现交易额约38.40亿元。中心以数据资产登记为抓手,紧抓数据资产价值变现需求,确立数据产品登记机制,不断推动国家部委、省市公共数据资源、行业数据资源等不同类型数据汇聚供给。
在制度规范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完善场内交易机制,建立“入场先验资、上架先确权、交易有监管、交付有记录、纠纷有调解、事后有跟踪”的全流程交易模式;另一方面,出台场外交易备案管理办法,围绕交易主体、交易内容、交易有效性进行形式审查、内容审核,培育合规安全的交易环境。
在建设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方面,打造全省统一共用的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搭建“1+12+N”服务架构。构建含资产登记、数据交易、数据交付、交易结算、合规监管、运营管理在内的12个数据要素流通子系统,破解数据交易流转利用难、合规监管难、激励分配难的问题,数据交付、结算系统首创数据产品“即时交付、计量出账”交易模式,实现交易即交付、交付即计量、计量即出账,大幅度提升数据交易便利化水平。
数据交易所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撮合交易层面,需要向流通交易运营者、交易流程组织者和行业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转型。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还积极探索构建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完善规则标准、运用前沿技术,打通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全链条的深度协同,为数据交易机制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我们将从聚焦小场景数据赋能,转向推动数据深度融入产业结构,探索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大场景应用,实现从‘点’到‘面’的跨越。”潘新民说,未来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致力于将“河南探索”升级为“河南模式”,并进一步拓展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实践的实施路径和有效方案,成为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专家观点
从区域探索到全国示范的价值跃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翰方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近年来数据交易机构也蓬勃发展,在艰难中探索创新。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既要应对技术投资大、市场培育周期长、短期收益不明显的现实挑战,又要直面国内发达省份在资源、政策上的竞争压力,成立三年来始终以坚韧破困局,以创新谋发展,为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来一条走得通、行得稳的区域数据要素市场创新路径。
在具体实践上,通过先进技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源高效汇聚与精准匹配,为数据顺畅流通铺就坚实道路。打通数据资产化链条通道,帮助企业利用数据资产获得融资支持。深度挖掘农村产权交易数据价值,有效提升农村产权流转效率与透明度。以数字化的方式服务涉农产品,为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做出有益的实践。从业务探索到能力输出,都走在全行业发展的前列。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定位始终与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同频共振,这一角色定位既源于其中部区位的天然优势,更得益于三年来在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中积累的独特价值。当前,河南省正在加速布局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要依托国家政策优势,在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构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产业发展、数据场景挖掘和应用、全国互联互通互认等方面充分发挥“河南模式”的创新方案,持续在平台、模式等方面向更多省市布局,积极参与国家级课题和行业破题,持续推进社会实践和产业发展助力,在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河南是经济大省,不仅要以此为基础,发挥已有的先发优势和先进模式,还要聚焦中部地区、黄河流域以及合作省市,推动与东部沿海和西部腹地的互联互通,全力打造国家级数据要素流通枢纽,更要充分发挥河南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从制度创新、生态培育、产品汇聚到场景落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路径,实现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价值目标,不断将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体系,推广为面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全国示范”。
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 出品
相关文章:
深读·经济08-26
【瞪羚进化论】给海参自动喂饵、手机“养鱼”,这家公司给海洋牧场装上“智能大脑”08-22
隧道建造打通数据孤岛08-21
31个!河南重点培育项目公布→07-26
“本升专”现象带来的启示07-25
“史上最大财富交接潮”来临 高净值人群偏爱黄金资产07-24
北方长龙终止收购河南众晟控股权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