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国际执行理事会(IEC)全体会议传来喜讯:经严格评审,元阳哈尼梯田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延续1300余年的山地农耕灌溉系统,自此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哈尼梯田的独特魅力,源于其历经千年演化形成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体系。自唐代起,以哈尼族人为主的各族群众便依山就势开凿梯田,现存305条沟渠纵横交错,滋养着5.61万亩梯田。在长期农耕实践中,他们独创“木刻分水”精准分配水量、“水力机械”助力灌溉、“竹笕引水”跨越沟壑,更以冲肥法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起一套与自然高度适配的山地灌溉系统。


“水就是梯田的命根子,保护好这些梯田就是我们赶沟人的责任。”新街镇全福庄村委会梯田赶沟人卢志祥的话,道出了哈尼梯田灌溉系统得以延续千年的关键。这份传承数代的职业,每天清晨都让他带着工具沿沟渠巡查,清理堵塞、修补漏水,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我父亲就是赶沟人,小时候跟着他学整理沟渠,他总说要把水引好,才能让梯田有收成。”正是无数像卢志祥这样的守护者,用脚步丈量沟渠,用坚守延续着古老的灌溉智慧,让这套系统至今仍焕发活力。

自2024年水利部部署申遗工作以来,元阳县构建“国家-省-州-县”四级协作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联合河海大学、云南省水科院完成灌溉遗存测绘,编制申报文本。通过国家灌排委员会专家现场考察,复原传统设施。同时,推进牛倮水库等水利工程,缓解“人田争水”矛盾,确保哈尼梯田缓冲区农田灌溉供水永续。

“我们组建了21个工作专班,每一条古沟渠、每一个木刻分水点、每一口古井都要精准记录。”元阳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队长李金介绍,团队踏遍梯田的每一寸田埂,不仅向卢志祥这样的“赶沟人”“守林人”深入了解古老分配法则与水源地守护经验,还广泛搜集地方志、民族史、家族谱等历史文献,最终构建起完整且相互印证的证据链,让哈尼梯田的灌溉价值与历史脉络得到充分佐证。

哈尼梯田的突出价值,早已超越灌溉工程本身。其以无坝引水、流水开沟、重力自流为核心的“山地灌溉范式”,开创了立体分水的先河,展现出卓越的科技独创性;由哈尼族“沟长制”代代传承的管理模式,连同18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赋予其鲜活的文化延续性;而每年1.2亿立方米的涵养水源量,以及随海拔变化形成的垂直景观带,更让它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这些独特优势,正是其获得国际灌排委员会高度认可的核心原因。

“梯田就像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哈尼学者马智强自幼在梯田边长大,爷爷传授的农耕技艺与灌溉智慧,让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我们哈尼族有句老话,‘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他眼中,梯田不仅是灌溉工程,更是哈尼族文化的载体,“每一块梯田的形状、每一道沟渠的走向,都藏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我要把这些智慧传给子孙,让更多人知道梯田背后的文化故事。”


此次成功申遗,不仅是对哈尼梯田千年灌溉智慧的肯定,更成为元阳县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元阳县将以《红河哈尼梯田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为引领,预计投资13亿元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推动古老灌溉智慧与现代水利技术深度融合,为当地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注入新动能。


“回到阿者科,是我最勇敢的决定。”00后返乡创业青年高花,用自己的行动见证着梯田的新活力。曾经闯荡大城市的她,如今化身导游,带着游客在田埂间寻找野菜、体验梯田抓鱼,在火塘边聆听哈尼古歌,还通过抖音、微信记录云海梯田的四季。“当我向游客解说‘四素同构’的生态循环时,特别骄傲自己是历史的讲述者。”高花说,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古老灌溉工程在新时代的魅力,也让家乡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

随着元阳哈尼梯田入选,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数量正式增至42个,成为云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世界遗产类型,更巩固了我国在全球灌溉文明保护中的引领者地位,为全球山地灌溉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这是国家重视文化与灌溉遗产保护的体现。”元阳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林表示,下一步元阳县将严格按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要求,持续挖掘提炼梯田灌溉智慧,做好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让“三遗产”典范持续发挥生态、文化、经济多重价值,向世界更好展现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与文明力量。
来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微信公众号
编辑:肖金兰
相关文章:
云南首个!元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全球首个“三遗产”农耕典范09-10
深度|湖南能源保障大变革!“宁电入湘”投产,只需0.0054秒,塞上“绿电”闪达三湘08-20
石湾多年水浸 黑点问题被破解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