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路西侧,绿化带下方,一条约9.2公里的隧道如蛟龙般潜入地下,打通一条地下快速走廊。4月20日,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地下东六环”,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时刻。
作为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地下东六环”无处不体现着建设者的巧思。它还为本市带来首个地下立交——土桥立交,因需要在地下完成多方向交通转换,土桥立交路基宽度达140米,比长安街还要宽,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十车道”。
9.2公里隧道7分钟通过
从通州潞苑北大街出发,自北向南驶入东六环改造段,几分钟后,就看到了东六环隧道入口。全长约16公里的东六环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分为地面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京津公路至潞苑二街段的隧道段,长度约9.2公里,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

为何要修这条特长隧道?“老东六环路,是以高架桥为主的快速路,一定程度上将道路两侧区域割裂开来,居民东西往来极为不便,且高峰期间拥堵严重。”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项目管理处副总经理郭琪告诉记者。
想要缓解拥堵、“缝合”城市,将东六环“藏到”地下,是专家论证后的最佳方案。根据论证,选用长盾构方案入地改造,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驶入隧道,宽敞明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东六环隧道为双向六车道,每个方向都比老六环路增加了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如果按照设计时速80公里计算,驾车通过这条特长隧道,大概只需要7分钟。
特长隧道,带来的安全挑战也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如何第一时间疏散、救援?记者探访时注意到,东六环隧道的疏散通道纵横分布,形成了一张立体救援网。“万一发生火情,烟往上吹,人往下跑,可将险情快速隔绝,救援车辆走最下层‘捷径’,将人员安全迅速运走。”郭琪介绍,隧道还布置了感温光纤,感知火情并自动报警,触发泡沫灭火喷淋装置后,可迅速进行初期灭火处置。

“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我们正处于副中心枢纽下方,距离地面七十多米深……”置身东六环隧道最深处,听到建设者的介绍,记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从进入隧道开始,直至行至最深处前,都没有明显的下坡感觉。更神奇的是,驾驶过程中,记者一行不知不觉穿越通燕高速、京哈铁路、副中心枢纽、北运河……在隧道内“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在疲劳唤醒系统蓝色氛围灯的映衬下,东六环隧道下穿副中心枢纽段显得有些梦幻。“这里是隧道最深处,我们头顶上方就是副中心交通枢纽。枢纽底部的抗拔桩,也就是枢纽在地下的‘根’,距离隧道管片外沿只有3米!”郭琪告诉记者,同步建设施工的两项工程,谁都不能“扰动”对方丝毫,建设难度极大。

而下穿副中心枢纽,仅是“地下东六环”过关斩将的其中一关。郭琪告诉记者,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

风险源众多,穿越砂土、富水高致密砂层等复杂地质,以及超大直径、超长距离、超深覆土等难题,都对东六环入地改造盾构施工提出巨大挑战。
拼乐高般拼出隧道“一砖一瓦”
盾构施工,简单来说,就是让盾构机钻进地下,在不挖开地面的情况下掘进隧道。因此,盾构机享有“地下蛟龙”“钢铁穿山甲”的美誉。
但是,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开挖直径达16.07米,国内此前尚缺乏超大直径盾构机国产化制造的成熟经验。为此,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装备制造厂商集中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河号”和“京华号”两台盾构机,均为国内最大级别盾构机。
大国重器,一路突破,一路掘进。
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可同时完成开挖、排土、碎石、出渣、支护、衬砌、封固等工序,实现隧道主体一次性成型;研发管片自动选型系统,自动分析、确定隧道的“一砖一瓦”;智能化管片拼装系统,可实现管片的自动运输、抓举和拼装,整个过程就像拼乐高……

刀锋够不够锋利,也至关重要。掘进过程中,一些地质区非常坚硬,甚至含有日常生活中用于磨刀石的石英,磨刀石可以磨钢。为此,盾构机刀盘采用了比钢更硬,含有锰、铬等元素的特殊合金刀具,极大减少刀具磨损。
一般情况下,地铁盾构开挖直径最多七八米,而东六环4300吨的“大块头”盾构机直径16.07米,还要下穿99处风险源,沉降控制在一两毫米内,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严控沉降,东六环隧道首次应用大直径泥水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可以理解为,在掘进的同时,往空隙内打“强力胶”,起到加固、防水等作用。除此之外,早在掘进之前,就已经对地上建筑物基础周围进行深孔注浆加固,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
如今,行驶在东六环隧道内,早已看不见完成使命的国产大型盾构机身影,但置身十多米宽的“洞”内,仍然可以想象掘进过程中“开路先锋”吞沙嚼石、开凿掘进的雄伟姿态!
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东六环入地隧道与京津公路交会处,通州人熟知的土桥立交已经悄悄“沉”入地下。作为北京首座地下立交,土桥立交开挖难度极大。
正常来讲,互通立交多是在地上架桥,施工更为简单,对路面影响也最小。地下互通立交,过去多在南方丘陵盆地区域看得见。那么,为何东六环入地工程要大费周折,修建一座复杂的地下立交呢?
“在东六环土桥立交位置,需要将盾构隧道与地面公路进行衔接,而受到隧道深度、盾构井距离土桥太近等因素影响,泥水平衡盾构机不具备‘爬’出地面的条件,只能采用传统的明挖法施工。”郭琪介绍,相比盾构法施工,明挖每宽一米,开挖的土方量都是呈指数增长。

而土桥地下立交因需要修建6条匝道,匝道需要缓缓绕出主线,让车辆“盘”出去,因此该处隧道路基开挖宽度达到140米,比长安街还要宽,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十车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要先挖出一条条基坑,在里面搭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最后还得进行回填。
驾车行至东六环隧道南口,驾驶人可以在交通标识指引下,通过地下匝道快速转换至京津公路方向。记者了解到,土桥地下立交拥有6条匝道,与京津公路、东六环西侧路实现全方向互通。
值得一提的是,土桥立交各条匝道基本没有急弯,驾车进出匝道安全平缓。隧道洞口段,设有渐变照明和景观遮光棚,科学减缓洞口内外亮度差,降低洞口眩光影响,让司机的眼睛更舒服。

地下车流滚滚,地上却静悄悄——这是“地下东六环”通车后的神奇景象。
如今,老六环路的土桥地面立交已经拆除,阻隔两侧片区的“中国结”退出历史舞台,地下立交不仅可以更高效地服务市民出行,缓解地面公路交通压力,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地面车流穿梭转换带来的噪音影响。
不同于常规的道路改造,东六环入地后,地面上原有的东六环主路将建设为高线公园并改造成为慢行系统,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居民散步骑行好去处。
一座更宜居的城市,正在慢慢向我们走来!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
相关文章:
来电照登 | 虎山东路和山之韵西侧路路口车辆闯红灯04-19
小布丁·早安 | 地名里的重庆:石油路,这条gai的美食竟藏在这儿→04-17
富水中路这条车道该咋走?可能好多贵阳人都不晓得……04-16
苏州东站,重要进展!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