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当地璀璨多样的民间文化。目前,渭南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2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314项,县级代表性项目600余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在这一“非遗大市”,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就是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副研究馆员田建。
在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陕西共有2个集体、5名个人荣膺殊荣,其中就包括田建。
守护:让非遗扎根于土地与人心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皮影,真是好看又好玩,跟我想的不一样。”近日,10岁的涛涛和家人一起走进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启了一次快乐的研学游。造型各异的面花、雕刻精美的皮影以及沉浸式互动氛围,让他流连忘返,拿着妈妈的手机不停地拍照。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是田建和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的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的展馆,设置了民间文学展区、传统戏剧展区、传统音乐舞蹈展区等七大功能展区,展出了近万件相关实物。这是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展示传习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渭南独特的关中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习馆内,非遗相关的资料、服饰、剧本、曲谱、乐器光盘、模型等,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文化的力量。据介绍,传习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展品,而且通过策划组织各类非遗体验活动、文化沙龙等,为公众提供了一站式了解非遗的机会。同时,传习馆还积极探索非遗与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推出错时延时服务,延长开放时间,更好地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我们每年接待参观群众4万多人、研学团队200多个。近几年,我们不断完善非遗传习馆功能,传习馆现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窗口和阵地。”田建介绍。
田建与非遗的结缘,源于他对家乡深沉的爱与责任。近年来,田建及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商圈活动,全面培育非遗生长土壤,让非遗走到大众身边,形成全方位非遗保护格局。目前,全市每年开展非遗惠民展演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
记者获悉,在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后,田建分别向潼关县滨河小学和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捐赠5000元,旨在推动非遗在校园的传承,让孩子们更好地感悟非遗、当好小小传承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获得1万元奖金,我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奖金全部捐赠给学校,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这也是作为一名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责任。”田建说。
破圈:让非遗融入时代脉搏
“非遗不能困在展馆里,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田建深谙传播的力量。2018年,他策划的“匠心遗韵 非常精彩”非遗网络直播在陕西率先开播,每期点击量突破10万次。镜头前,华县皮影戏的粗犷与澄城刺绣的细腻交织,网友直呼:“原来非遗这么潮!”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与渭南日报合作推出《非遗故事》栏目,策划“小徐说非遗”“渭你说非遗”系列短视频,每周介绍一个项目,在抖音和微信公众号上引发热议。田建发起“网络非遗知识问答”,吸引4万余人参与,点击量达11.6万次。“互动传播让非遗愈加年轻、亲民。”田建说。
传播的“破圈”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打破地域与代际的壁垒。田建策划的“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非遗绘画、非遗故事、非遗摄影、非遗写作等系列活动,每期吸引近20万人次线上参与;组织的四届“最美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和非遗传习所”评选,让默默无闻的手艺人走向台前;举办的“中国渭南皮影戏高峰论坛”,推动皮影戏从乡村戏台登上学术殿堂。
在田建的推动下,非遗频频走进华山景区,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文化魅力。他还发起两届非遗文创展,全市非遗传习所(工坊)达5000余家,形成了“合作社+公司(非遗工坊)+传承人+农户”的非遗保护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在他的努力下,渭南初步形成非遗校园传承的“一校一品”格局,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非遗传承与校园传授”体系。
“田建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是对其个人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的挖掘与保护力度,讲好渭南非遗故事,让更多人感悟渭南非遗魅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渭南非遗保护工作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渭南力量。”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非遗传习馆内,剪纸、面花、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正在展示技艺,非遗小剧场舞台上吼着华阴老腔。“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田建站在角落,欣慰一笑。他知道,这条守护与破圈之路,没有终点,美在过程。(本报记者 秦 毅)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相关文章:
奔来书院发起“书香传递 好书共享”捐书倡议 助力文化传承 共建书香滇池04-01
今年太原市市场监管涉企检查63个项目04-01
“技能照亮前程” !山东省发布2025年度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首次纳入33个新经济新业态职业04-01
西子洁能:2024年净利润增长705.74% 引领能源绿色转型 海外拓展加速04-01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反洗钱工作会议04-01
市政工程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专题培训04-01
筑牢血防屏障 守护群众健康04-01